
PACK简介
锂电池应用广泛,从民用数字和通信产品到工业设备再到军用电源等。它们都是批量使用的。不同的产品需要不同的电压和容量。因此,锂离子电池在许多情况下以串联和并联方式使用。通过保护电路、外壳和输出而形成的应用电池称为PACK。
PACK可以由单节电芯组成,如手机电池、数码相机电池、MP3、MP4电池等,也可以是多节电芯串并联的组合,如笔记本电池、电动工具电池、电动汽车电池、储能电池等。
1. PACK组成
PACK包括电池、BMS、外包装或外壳、输出(包括连接器)、钥匙开关、电源指示灯以及EVA、大麦纸和塑料支架等辅助材料,以形成一个PACK。PACK的外部特性由应用程序决定,并且PACK有多种类型。
2.各材料的使用

3. PACK的特点
★功能齐全,可以直接应用。
★多种类型。有多个PACK可以实现相同的应用程序要求。
★电池PACK要求电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(容量、内阻、电压、放电曲线、寿命)。
★电池组的循环寿命低于单个电池的循环寿命。
★在有限条件下使用(包括充电、放电电流、充电方法、温度、湿度条件、振动、应力等)
★锂电池PACK保护板需要电荷均衡功能。
★高压、大电流电池组(如电动汽车电池、储能系统)需要电池管理系统(BMS)、CAN和RS485等通信总线。
★电池PACK对充电器的要求更高,有的需要与BMS通信。目的是使每个电池正常工作,充分利用电池中储存的能量,确保使用安全可靠。

4. PACK的设计
★充分了解使用要求,如应用环境(温度、湿度、振动、盐雾等)、使用时间、充放电方法和电气参数、输出方法、寿命要求等。
★根据使用要求选择合格的电芯和保护电路板。
★满足尺寸和重量的要求。
★包装可靠,符合要求。
★生产过程得到简化。
★程序优化。
★成本最小化。
★检测很容易实现。
5.使用注意事项
★请勿将其投入火中或在靠近热源的地方使用。
★不要使用金属将输出的正负极直接连接在一起。
★请勿在电池温度范围之外使用。
★请勿用力挤压电池。
★使用专用充电器或以正确的方式充电。
★当电池处于暂停状态时,请每三个月给电池充电一次。并置于储存温度下。
重要组件介绍
1.电池模块
★组成:电池由串联和并联的单节电池组成。
并联增加容量,电压不变,串联增加电压,容量不变,如3.6V/10Ah电池由单个18650/2Ah通过5个并联组成,一个36V/2Ah电池可由单个18650/2Ah通过10个串联组成,36V/10Ah电池由单个18650/2Ah通过5个并联10串组成。
★组合要求:并联和串联电池要求相同型号,容量、内阻和电压值的差值不大于一定值。本质是电池充电-放电曲线的一致性(动态一致性)。但这很难实现。一般来说,电池并联和串联组合后,容量损失为2%至5%。单元越多,容量损失就越大。
★组合的实现:电芯的组合以两种方式实现。一种是通过镍带点焊或激光焊接或超声波焊接,这是一种常见的方法。优点是可靠性好,但不易更换。第二种是通过弹性金属板接触。优点是不需要焊接,并且电池相对容易更换。缺点是可能会导致接触不良。
★要求:电池组必须满足用户的工作时间要求、环境要求、振动要求、充电要求、寿命要求等。电池模块不能单独使用(过充、过放、过流会损坏电芯),需要配备BMS才能使用。

2. BMS
★组成:BMS由IC、MOSFET、三极管、电阻电容、PCB和散热器组成。
★功能:保护电池在正常情况下工作。防止电池因过充、过放、短路等而发生故障以及冒烟、起火、爆炸的危险。
★具体功能:
A.过充保护,不同系统电池的过充保护电压不同。一般来说,LFP的过充保护电压为3.65V~3.85V,LCO、LMO、NCM材质锂电池的过充保护电压为4.2V~4.35V。
B、过放保护,LFP的过放保护电压为2~2.5V,其他三种锂电池为2.3V~2.9V。
C.短路保护。它由IC和MOSFET的参数决定。
D.过充保护恢复电压。IC有这个功能,一般恢复电压低于保护电压0.1~0.2V。
E.过放电保护恢复电压。有些IC没有此功能。过放电后,需要充电恢复。
F.短路保护延时时间。通常为10毫秒。
G.平衡功能。某些应用程序需要均衡。由于电池放电电流大,不容易实现平衡。目前,它主要是Charge Balance。平衡的目的是保证每块电池都能充满电,延长使用寿命,最大限度地发挥电池的作用。
★ BMS的使用
一个。BMS连接在电池附近,锂电池不能与BMS分开使用。
B.注意BMS与电池之间的有效隔离,以实现绝缘和隔热。
C.安装多段式保护板并连接电池后,按低电平后高电平的顺序连接。也就是说,先连接B-,然后连接B1、B2......B9,然后是B+。见下文。取下保护板时,安装顺序相反。

★ BMS的设计
BMS的设计应考虑以下几点:
一个。设计应确保可靠性和工作稳定性,并且应为过流参数保留至少30%的技术余量。
B.将产品设计为易于测试。
C.设计应便于生产和调试,工艺应简化。
D.产品应易于安装。
E.设计满足尺寸要求。
F.设计要方便购买设备,设备不能太特别。
G.设计时要考虑成本。
H.设计应充分考虑散热和散热元件的放置。
一、设计应考虑环保要求。